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诗词笔记 > 寒食古诗朗诵视频优选29句

寒食古诗朗诵视频优选29句

时间:2023-11-29 18:37

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2、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3、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5、关于清明节的诗有很多因为题主的题目不是太清晰所以列了以下诗题主可以看看是不是所需要找的

6、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7、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8、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9、屏上罗衣闲绣缕,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

1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11、解释:这几天,他象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1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3、窗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坐起浑无绪。

14、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6、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情处。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17、出自冯延巳·《蝶恋花》

18、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19、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20、《送陈秀才还沙省》朗读:

21、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22、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2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4、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题目就是《清明》

2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6、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7、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28、五代:冯延巳朗读:

29、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