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诗词笔记 > 采莲古诗配画图片大全简单77句

采莲古诗配画图片大全简单77句

时间:2024-01-26 05:49

1、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2、翻译:潇洒桐庐郡,清清的水潭深不可测,仿佛百丈有余。垂钓的渔翁应有独自的门道,他所钓得的都是好鱼。这是一幅渔翁垂钓图,在清潭之畔,坐着静心垂钓的老翁。

3、唐代白居易的《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  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http://so.gushiwen.org/mingju/ju_215.aspx?WebShieldDRSessionVerify=dhcdq6TX6gA2ayOjyxEJ

4、鱼戏莲叶南,

5、芙蓉:即荷花。

6、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7、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8、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9、四潇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锺。

10、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2、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主要写采莲姑娘的美丽容貌。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美丽的脸庞。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妙和谐的图画。这里写采莲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俗气,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莲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莲。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露出庐山真面目”,而是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趣意味。  注释: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注释】  一色:同一种颜色。  裁:裁剪缝制。  芙蓉:荷花的别称。  乱入:杂入、混入。  【诗意】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简评】  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画面中采莲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本诗语言生动活泼,姿致天成,传神地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1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自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

14、作者:王昌龄

15、柯佛一色,分不清楚,

16、翻译:潇洒桐庐郡,春季来临,漫山遍野多半是茶树,新雷轻发仿佛做了好事,惊起沉睡一冬的茶树在春雨来临前抽出新芽。好山必定有好茶,桐庐郡各县均产优质春茶,桐庐县更是主要产茶区。

17、睦州别名桐庐郡,此《萧洒桐庐郡十绝》即为当时赴任途中所作,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逐渐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范仲淹的心境也随之豁然。

18、五潇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19、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20、出自两汉汉乐府的《江南》

21、鱼戏莲叶北。

22、翻译:潇洒桐庐郡,身体悠闲性情也很空灵;点上一炷降真香,丝丝香烟让人心无杂念,临老便能领悟到《黄庭经》的真谛。

2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2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5、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26、潇洒桐庐郡十咏分别为:

27、莲叶何田田。

28、翻译:潇洒的桐庐郡,全家老少一起经常相聚谈论,此情此景,其乐融融;两耳不必听那歌舞之乐事,只须听听环绕房舍潺潺流过山石的泉水声就足够了。诗后原有自注:“乌龙山泉,实过公署。”

29、江南可采莲,

30、《萧洒桐庐郡十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诗词之一。时年北宋景佑元年春,范仲淹因废郭后一事触怒宰相吕夷简,被贬到两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

31、唐代·白居易

32、翻译:潇洒的桐庐郡,打开门窗立刻就面露喜色;辛劳一生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啊,能够每天面对绵绵青山。桐庐郡本来就是一处多山的丘陵地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智者乐山,平民百姓又何尝不乐山呢?

33、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34、一、【采莲曲】

35、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36、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37、一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38、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39、鱼戏莲叶东,

40、二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41、潇洒桐庐郡十咏:

42、翻译:潇洒桐庐郡,公余时间,中午睡意正浓,那就尽情地睡吧。人生有如此安乐之时之处,谁还再去问有无优厚的俸禄呢?这首诗实在是以小见大,连公余午睡酣浓也能入诗。

43、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44、作者:辛弃疾(宋代)

4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诗意思是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把小儿子天真无邪的样子,写得饶有情趣,犹如神来之笔。“卧”字用得精妙,使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跃然纸上,可谓一绝。

46、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户户仿佛都建起了画中楼阁;人们相呼着一起去采摘莲蓬,嘻笑着登上木兰舟出发。

47、鱼戏莲叶间。

48、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49、扩展资料:

50、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越女词五首》

51、运用了托物言志、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

52、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5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54、鱼戏莲叶西,

55、三潇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56、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57、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8、翻译:潇洒桐庐郡,有一处严子陵遗留下来的钓台。如果这里江山不优美,当初光武帝怎么肯让严子陵来此隐居,垂钓耕作。

59、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60、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61、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62、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63、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黄庭。

64、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6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抓住了莲高洁的特点.写出了莲旺盛的生命力和鲜艳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摘录(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忆莲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访莲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斜风雨数点,新月柳几枝。行到近春园,立观荷花池。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种莲清塘引水下藕根,春风带露沾侬身。待到花开如满月,览胜谁记种莲人。对莲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白羽频挥闲士坐,乌纱半坠醉翁眠。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采莲燕园不可采莲莲叶空自田田无鱼戏在莲中我亦难入莲间画莲朱颜碧墨放池畔,舞袖挥毫对玉莲。尽态极妍宛若生,一脉幽香把君难。赏莲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咏莲池塘一夜风雨,开起万朵红玉;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问莲花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为甚委靡躲寒冬。既然不愿纤尘染,何必立身淤泥中。赞莲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梦莲京北秋来风景异,天高云淡雁迷离;踏破铁岭无觅处,寻遍荷塘空水遗;无可奈何秋睡去,仙衣胜雪倾心起;何故幽叹无缘见,夏风十里一潭碧。残莲萧瑟秋风百花亡,枯枝落叶随波荡。暂谢铅华养生机,一朝春雨碧满塘。青阳渡~晋·乐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采莲~南朝·梁·吴均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咏荷诗~江洪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折荷有赠~唐·李白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莲花~温庭筠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采莲曲~李亚如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藕乡随思~现代·暇文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生在污泥浊水中,不随世俗亦昌荣。亭亭倩影朱公恋,绰绰芳名周子封。疏雨斜飘三夏绿,锦鳞轻动两腮红。消除尘虑清香远,大吕常鸣警世钟。次韵王定主先生《咏莲》诗采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66、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房前屋后竹林隐藏着泉水,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写的“无处不潺湲”的诗句。杜牧乃唐朝诗人,曾做睦州太守,写有《睦州四韵》,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二句。

67、翻译:潇洒在桐庐郡,看到乌龙山处于薄薄的雾霭之中,让你感到闲无一事,心情仿佛和白云融为一体,潇洒空灵。这是整组诗的灵魂,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的潇洒心情。

68、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乱入:杂入、混入。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闻歌:听到歌声。始觉:才知道。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69、《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并不是徐志摩的作品。

70、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71、《池上》

72、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73、萧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74、《赏莲》作者为宋代的周敦颐、《忆莲》作者为唐代的李白、《采莲》作者为唐代的杜甫。

75、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76、《采莲曲》,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77、六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