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诗词笔记 > 古诗背景图片简洁

古诗背景图片简洁

时间:2023-12-05 04:31

1、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2、关于诗词也可按个人喜欢与风格设计来定

3、长征的历史意义:

4、古诗词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5、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6、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7、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

8、有很多都可以用来做玄关背景墙图案字画

9、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比如:家和富贵家和万事兴梅兰竹菊等

13、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14、望天门山

15、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7、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18、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中国古诗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20、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21、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22、二、创作背景

23、碧水东流至此回

24、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25、天门中断楚江开

26、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27、《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28、唐肃宗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0、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32、诗人:李白朝代:唐

33、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34、诗词也可以按自己喜好来删减或增加内容

35、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36、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3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8、一、释义

39、长征历史背景:

40、两岸青山相对出

4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4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4、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背景:

45、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46、《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