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诗词笔记 > 古朗月行古诗原文朗诵102句精选

古朗月行古诗原文朗诵102句精选

时间:2024-03-19 05:04

1、《古朗月行》创作背景

2、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3、李白在词坛上处于开山祖地位,这是词学家的共识。即便传世“李白词”确实全部是伪作并不属于词体,李白仍然是词体发展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就无法全面地说明词体的发展史。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

4、白兔捣药成,

5、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6、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7、guìshùhétuántuán

8、羿昔落九乌,

9、桂树何团团。

10、yòuyíyáotáijìng

11、《古朗月行》作者介绍

12、yīnjīngcǐlúnhuò

13、意思是:

14、古朗月行是唐朝作者诗人李白

15、阴精此沦惑,

16、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17、出自:《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原文:

18、关于元代蒙古帝王、贵族汉文诗作的可信性,可以依据以下三个标准判断:一是其人的汉文水平是否可能?二是诗作的传播保存是否有清晰的脉络?三是诗作的背景内容是否与其他史事相矛盾?如所谓忽必烈所作的《陟玩春山纪兴》,以忽必烈“朕不识字粗人”的自称和相当程度上依赖翻译的汉语水平,恐怕是做不出的。而且元明两代都没有提及这首诗,突然在清代人编的《御选四朝诗》里冒了出来,因此大为可疑。爱猷识理达腊新月诗没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应当是可信的。

19、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20、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21、唐代李白

22、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23、倘若后羿复生,便断断不会有蟾蜍蚀月的现象,可惜的是,现实中竟无一个像后羿那样的人了,既然如此,那么这样一团沦没昏惑的暗月还有什么可看的呢?“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24、古朗月行

25、【出处】《古朗月行》——唐代:李白

26、qīchuàngcuīxīngān

27、下面四句,诗人借用神话传说,进一步渲染月亮瑰丽神奇的色彩,并以大胆的想象之词,向明月发问:既然人们都说月中有仙人、桂树和白兔捣药的景象,那么,当明月初生、仙人两足已经成形之后。

28、yìxīluòjiǔwū

29、桂树怎么变成了如此光亮的一个圆球?白兔将药捣成以后,又与谁来食用?这两问,问得天真,问得奇妙,它既传神地表现了儿童的特点,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

30、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31、仙人垂两足,

32、tiānrénqīngqiěān

33、忧来其如何,悽怆摧心肝。

34、最形象的是这两个词:白玉盘,瑶台镜。

35、天人清且安。

3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7、xiǎoshíbùshíyuè

38、问言与谁餐。

39、朱标作新月诗事,最早应当见于黄瑜《双槐岁钞》所载的建文父子作诗故事,《双槐岁钞》的写作时间始于景泰讫于弘治,该故事云:朱允炆小时候长得“顶颅颇偏“,朱元璋摸着他的头说“半边月儿”,认为他的皇位不能坐长。有一次,朱元璋让朱标、朱允炆各作一首咏新月的诗,朱标吟道: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朱允炆吟道: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朱元璋从诗中认为朱标活不长久,朱允炆虽然做不长皇帝但能够逃脱,于是为他准备度牒等逃生用品。这段故事后来还见于小说《续英烈传》,各种笔记文集如《尧山堂外纪》、《坚瓠集》、《夜航船》,虽然细节微有不同,但传播非常广泛。那么。这首诗究竟是谁抄袭谁的呢?《草木子》写就于洪武年间,由后人在正德年间刊行,在时间上早于《双槐岁钞》;其次,《草木子》以元末人记元末事,所记元代史事多能得到印证,所载爱猷识理达腊作新月诗应当可靠,也与其他史料所见的爱猷识理达腊的汉文水平相符合。此外,许多元代君臣史事在明初和明中期都被改头换面成了明代君臣的故事,如刘秉忠建北京城演变为刘伯温建北京城的传说。《双槐岁抄》所记故事把建文父子新月诗的写作背景记述得有板有眼,并不能抹杀掉它的元代原型。明王世贞《史乘考误》和近代陈衍《元诗记事》都信任《草木子》的可靠性,认为此诗作者是爱猷识理达腊,而非朱标。

40、“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月过中天以后,颓象渐出,原来洁白光亮的“白玉盘”被蟾蜍啮食而残损,变得一片昏暗。这时,诗人想起了古时曾射落九个太阳,为民除害的英雄后羿。

41、yōuláiqírúhé

42、去去不足观。

43、此新月诗首见于明初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上:”皇太子作新月詩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真儲君之詩也。”较为麻烦的是,后来很多明代文献都把这首诗安在朱元璋之子、朱允炆之父懿文太子朱标身上,所以需要辨析。

44、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45、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46、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47、翻译: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只把它称作白玉盘。有时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月中仙人垂着双脚,圆圆的桂树跟着出现。那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又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月啃残缺了,皎洁的月亮因此晦暗。后羿当初射下九个太阳,从此人间才安宁。现在月亮已沉沦迷惑,走开吧没什么可看。心怀忧虑而不忍走开,悲伤让人肝肠寸断!

48、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49、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50、hūzuòbáiyùpán

51、扩展资料

52、dàmíngyèyǐcán

53、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抒情之作。从表面来看,作者写的是自己对月的认识过程,但实际上,月的每一变化,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5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55、(青云一作:白云)

56、唐代:李白

57、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58、《古朗月行》出自《全唐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应该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59、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60、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1、《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62、qùqùbùzúguān

63、创作背景:

64、小时不识月,

65、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66、蟾蜍蚀圆影,

67、“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蚀月明,以喻宫闱之蛊惑。九乌无羿射,以见太阳之倾危,而究归诸阴精沦惑,则以明皇本英明之辟(君主),若非沉溺声色,何以安危乐亡而不悟耶?

68、开篇四句,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明月在幼年李白心中的投影,一“呼”一“疑”,好奇而又迷惑不解的天真烂漫之态呼之欲出。

69、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70、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意思为: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出处:唐·李白《古朗月行》原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白话释义: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71、[唐]李白

72、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早期,因君主励精图治而昌盛一时,有如月在中天;晚期,君主沉湎声色,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恰似蟾蜍蚀月。陈沆谓此诗乃“忧禄山将叛时作”。

73、báitùdǎoyàochéng

74、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75、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76、fēizàiqīngyúnduān

77、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78、扩展资料:

79、大明夜已残。

80、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81、又疑瑶台镜,

82、唐·李白

83、chánchúshíyuányǐng

84、《古朗月行》诗意: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85、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86、wènyányǔshuícān

87、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88、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89、凄怆摧心

90、《古朗月行》李白

91、呼作白玉盘。

92、以如此忧郁、伤感的心情结束诗篇,令人感到无比沉重。人们要问,仅因一轮明月的被蚀,就值得诗人如此忧郁、伤感吗?在月蚀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更严重的因素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93、是月亮,诗名古朗月行

94、不过,关于新月诗故事还有两个疑点,一是《草木子》虽然写于洪武年间,但是到正德年间才刊行流传于世,因此《双槐岁钞》不可能直接抄自《草木子》。如果《草木子》的文本没有问题的话,《双槐岁钞》可能是承袭自其他民间传说(毕竟,爱猷识理达腊的这首诗在元末明初可能并不仅被《草木子》所记录),而不是改窜这首诗背景的始作俑者。第二是朱允炆所作的“谁将玉指甲“”诗并不见于前人的著述,如果朱标新月诗是明人把爱猷识理达腊诗安到他头上的话,那么这首诗是否的确为朱允炆所作的呢?在成书于正德的《革除遗事》里也记有这首诗,同时却没有朱标作“昨夜严陵失吊钩”诗的事迹,如果《革除遗事》更接近真相的话,或许本来建文帝作诗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后来好事者把元太子的诗也拿来组成了一个建文父子作诗故事。只是可惜《革除遗事》成书反而晚于《双槐岁钞》,因此建文帝新月诗故事的传播和演变过程还不能得到完全的复原。

95、每天跟着孩子朗诵一篇,已成习惯。

96、唐代·李白

97、xiānrénchuíliǎngzú

98、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99、飞在青云端。

100、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101、忧来其如何,

102、危急之际,忧愤之词”(《诗比兴笺》)。这段解释,虽不无穿凿之处,但它指出了本诗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现实忧愤,则大体是正确的。